“低聲教育”:是你可以送給孩子,最好的禮物
更新于 2019-10-16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假期已經(jīng)接近尾聲了,昨天我和媽媽帶著兩個侄女去超市時遇到了一對母子,小男孩看起來差不多6歲的樣子,因為在超市中亂跑被媽媽給大聲責罵,然后小男孩就很委屈地哭了。
我看到其他顧客大多都是副“熊孩子就應該這樣管”的表情,但是兩個侄女反而跟小男孩一樣不大開心,特別是平時淘氣起來和男孩有得一拼的大侄女,顯得格外沉悶。
回家的路上,我問兩個孩子為什么不開心。
小侄女問我:
“那個阿姨好兇啊,為什么她要罵那個小哥呢?”
我解釋是因為那個哥哥不聽話,在超市里面亂逛,這樣不僅他會很危險,也會給其他顧客帶來危險的,而且他一直不聽話,那個阿姨才會這樣生氣的。
大侄女這個時候跟個小大人一樣嘆了口氣說:
“哼,大人就是喜歡一生氣就罵人,根本不考慮我們的面子。”
我突然有些回答不上來了。
其實從一定的角度上講,我是很能理解那位媽媽的心情,自己的孩子橫沖直撞的,怎么說都不聽,不罵一頓簡直沒有一個消停下來的時候,或許她也不想這樣對孩子,但除了這樣之外,她可能也沒有什么辦法讓孩子可以馬上聽她的話。
盡管如此,我們還是不能忽視“高聲教育”帶給孩子的傷害。
儀寶媽媽曾經(jīng)就成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之中,父親每次生氣罵她的時候,聲音都會震得儀寶媽媽的耳邊一直會出現(xiàn)嗡嗡的聲音。
她記得小時候,只要一聽到父親的怒喝聲,就會嚇得一顫,甚至走在路上,聽到別人大聲說話也會覺得有些害怕。但是經(jīng)過多年的鍛煉,儀寶媽媽慢慢就可以從父親的聲音高度判斷他的憤怒等級,并且時不時用同樣的音量去跟他較勁。
有了孩子之后,儀寶媽媽也常常將原生家庭的“高聲”帶到對孩子的教育中,儀寶小時候不小心打翻了東西,她就會用很大的聲音說:
“怎么回事?”
其實儀寶媽媽只是簡單的一句詢問,但是儀寶卻被媽媽嚇得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在那之后的挺長一段時間中,只要儀寶媽媽提高聲音,儀寶就會立刻變乖,
但這不是孩子真的變乖了,而是因為恐懼。
因為孩子害怕我們大聲說話或是斥責他們,所以他們才會變得乖巧,而這種“乖巧”其實就是我們父母在親手將孩子變得膽小。
每個被家長一吼就會變得聽話的孩子,他們心中都藏著對父母“聲音”的恐懼。當他們戰(zhàn)勝對“高聲教育”的恐懼,就會變得更加難以管教。
所以父母真正應該給孩子的應該是“低聲教育”,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不是靠一時的威嚴和怒火“嚇”住孩子。
在《爸爸去哪兒》中,有這樣的一幕,陳小春因為Jasper一直拿著喇叭玩而生氣,對孩子說話的聲音也不自主地提高了,然后越大聲就越憤怒,最后越走越快孩子因為路不好走被遠遠落在后面,也讓他變得更加生氣。
最后Jasper在后面帶著哭腔跟爸爸喊到:
“Can you stop angry now?”
當我們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,家長往往只顧著生氣和吼孩子,其實更加應該反思的是自己,我們是否有明確的告訴過孩子:
你這樣做是不對的,你不應該這樣做。
有時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,大聲吼孩子,但這樣并不能讓他明確他所犯的錯誤。他暫時的“變乖”并不是認識到,在超市亂跑本身是一個不正確的行為。
延伸到生活中都很多孩子的錯誤都是這個道理:
為什么我的孩子總是犯一個錯誤,每次罵他都是“當時有效,過時無效”?
為什么孩子一定要罵了,才會聽話?
為什么……
因為我們被憤怒模糊了問題,在吼孩子的時候只記得“高聲”表達自己的憤怒,不記得“低聲”告訴孩子他到底犯了什么錯,應該如何改正,怎樣才是正確的。
帶孩子不僅僅是個體力活,還是一門技術活,需要家長有技巧的去教育。
在這個過程中,要保持耐心,心平氣和面對孩子的“任性”、“胡鬧”,需要巨大的心理定力。
稍不注意,你的心理防線就會崩塌。
那時,你完全忘記了該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,仿佛借助幾聲大吼大叫,就能讓他安靜,乖乖聽話,就能教育好孩子了。
所以,教育孩子第一步:從低聲說話開始。
還記得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《少年派》嗎?
劇中有這樣一段沖突:林妙妙深陷直播,在去參加公司的直播年會時,被抓了現(xiàn)形。
回到家后,她和母親王勝男發(fā)生了激烈沖突。
王勝男在家里大發(fā)雷霆,直接拿起東西就朝林妙妙身上丟。
可林妙妙已經(jīng)完全上癮,一心做直播,并揚言:打算放棄高考,把直播當成一生的事業(yè)來干。
氣的王勝男把她關到房子里,切斷WIFI,收繳她的所有電子產(chǎn)品,并且跑到“大化公司”要求封掉她的號。
林妙妙經(jīng)此一劫,不但直播事業(yè)受阻,而且粉絲也紛紛遠離。
心灰意冷的林妙妙在被王勝男教訓了之后,選擇跳樓輕生,急得王勝男當場昏厥。
而反觀父親林大為,在王勝男和女兒沖突時,始終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,好好講道理,以理服人。
后來,林大為為了鼓勵女兒刻苦學習,還在女兒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高超學識。
他援引古文詩詞,妙語連珠地“另譯”了“有錢任性”、“我讀書少,你別騙我”等網(wǎng)絡用語,點醒了活在直播夢中的女兒。
林大為的性格,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詞——低聲說話,以理服人。
在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,他很少發(fā)火動粗,明白女兒的需要,對待女兒懂得亦柔亦剛,剛柔并濟,深得女兒歡心。
而林妙妙的火,也在這種軟綿綿的話語中漸漸熄火,變得自覺聽話起來。
這就是低聲教育的魔力。
所以,和孩子講話的時候,試著放低聲音,好好說話。
低聲說話不僅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,還能有效改善親子關系。
好好說話,會成為家庭的粘合劑,讓你的家庭洋溢著幸福的氛圍。
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,孩子聽得就越認真,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。父母放低聲音,才能讓孩子覺得你不是在仗勢欺人,自以為是的讓孩子聽你的,孩子才不會產(chǎn)生逆反心理。
與此同時,孩子就可以專注于事情本身,不把情緒放在與父母爭辯上,更多反思自己的問題,逐漸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在心理學中,有一個“超限效應”。
這個心理學理論認為:“當父母多次對一件事做出同樣的批評,孩子的心情會從內(nèi)疚不安到不耐煩到最后反感討厭。”
所以,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,要心平氣和的好好說話。
說話,是一門藝術。
各位家長:教育孩子時,好好說話,其實并沒有那么難。相信你能做到!
最后,用一段很多人都聽過的話作結尾,希望大家和我一樣,可以記住它,和孩子說話的時候,教育孩子的時候,都能做到:
急事,慢慢的說;
大事,清楚的說;
小事,幽默的說;
沒把握的事,謹慎的說;
沒發(fā)生的事,不要胡說;
做不到的事,別亂說;
傷害人的事,不能說;
討厭的事,對事不對人的說;
開心的事,看場合說。
愿每一位家長,都能和顏悅色的面對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