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性格,到底能不能改變?
更新于 2024-01-24 ? | 瀏覽次數 0
“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變?”
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,好多人也都在為自己的性格缺陷,而苦惱、而困惑,都在為改變自己而不懈地努力,可又苦于屢戰(zhàn)屢敗、解脫無門?,F在,我們就一起由淺入深地探討一下“人的性格之謎“,以求找到“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變?”這個問題的答案,使更多的朋友從中獲得一些啟示。
習慣就是人格
若要解開“性格之謎”,我們就必須對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。所謂人的性格,簡單說,就是一個人的一整套習慣,包括情感或情緒習慣,以及思維習慣。
比如,有的人就習慣于發(fā)怒、有的人習慣于憂愁,這就是情感習慣;有的人習慣于多疑、有的人習慣于幻想,這就是思維習慣。我們平常,就是憑借著這些情感和思維習慣,來判斷別人的性格。比如,對于多疑的人,我們會說:“他這個人,太偏激、太幼稚”對于易怒的人,我們又會說:“他呀,性格不好、脾氣不好?!?/span>
其實,我們偶爾都會有發(fā)火或多疑的時候,但是,別人不會單憑著一個人的偶然表現,來對一個人下斷言,只有某種情緒、情感或思維,屢次出現,成了這個人的特征、成了這個人一貫的表現和習慣,人們才會把它和一個人的性格聯系在一起。所以,只有那些成了“習慣”的情感和思維,才能把它歸之于人的性格。
只有核心人格是獨特的
一個人在一生中,會形成很多習慣,或者說,人的習慣和性格會形成很多側面,五花八門、豐富多彩,但是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、占優(yōu)勢、起決定作用的習慣和人格。心理學把這種獨特、占優(yōu)勢、起決定作用的人格,稱做“主人格”或“核心人格”。象“大智若愚”、“含而不露”、“多愁善感”、“脆弱”、“樂觀”、“憂郁”、“內向”或者“外向”,都是我們用來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詞匯。
當提起某人,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有關他或她的特征,就是我們隱約感到的那個人的主人格。當我們談到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,就是指這個人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。只有主人格,才是獨一無二的、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、能把一個人和其他人區(qū)別開的人格,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的性格。當我們評論某人“有性格”或“沒性格”的時候,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是否突出。
性格反應都是自動完成
人的性格具有很多特征,了解了它們,會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性格。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,就是自動性、或者說本能性。意思是說,凡是性格性的東西,不需要記憶、指揮、或者控制,只要有相應的環(huán)境或刺激出現,就一定會自動出現相應的情緒和思維反應。記住,是“自動出現”。比如,有一種“奴婢型人格”,由于有強烈的劣等感的情感與思維習慣,不管見了誰,心里面馬上就會自動想到:“她一定討厭我,我不如他,我必須低著頭?!边@些反應在見面的一瞬間,就已經形成了,盡管實際上這點時間根本就不夠她進行現實的比較與判斷。
這些反應往往與現實環(huán)境不相稱。雖然有時候她也會反省一下,甚至能夠發(fā)現自己的感覺和判斷是不符合現實的。但是,下次,她見到別人的時候,她還是會迅即做出習慣了的自動反應。這,就是人格的自動性特征。由性格決定的反應,就是自動的、本能的、不受理智和意志控制的。
人的性格相對恒定
除了性格反應的“自動性”特征外,性格的第二大特征,就是性格反應的“恒定性”。意思是說,與性格相對應的情感與思維習慣一旦形成,就基本上長期保持恒定不變。
比如,您可能有一位非常熟悉、非常要好的中學同學,在二十年后突然不期而遇,表面上,你發(fā)現他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、似乎感覺很陌生,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,你與他飲酒暢談,您會發(fā)現,這位同窗好友,骨子里根本沒有變化,只是服飾變了、地位變了,面具多了而已。當你把他的服飾、地位和面具統(tǒng)統(tǒng)剝光之后,你才會意識到:“星星還是那顆星星、月亮還是那個月亮、性格還是那個性格、人依舊還是那個人”。這樣一來,我們就得到了性格的第二大特征,就是性格不隨時間而明顯改變,性格在一定時間限度內,是“恒定”不變的。
那么,人的性格為什么具備“自動性”和“恒定性”的特征呢?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,但是,我們至少可以斷言,這些特征肯定對人的生存有好處,否則,這些特征就無法通過自然法則保留至今。那么,這些特征對人有什么好處呢?若想為這些問題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,我們不得不追根溯源,去探尋人格形成和發(fā)展之謎。
生命的頭5年——性格形成的關鍵
關于人的性格,心理學界已經基本上達成共識,就是人的性格,是在遺傳基礎上,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際環(huán)境塑造出來的,這個人格塑造和形成過程,從出生的時候開始,至5歲左右基本完成。確切地說,到了5歲左右,人格塑造已經基本上完成了80%,或者說到了5歲,一個人的人格已經基本定型,其余部分,要在以后的生活經歷中,進一步補充和塑造。而且,5歲以后的影響,對于一個人的核心人格,已經無關大局了。也許,您現在才意識到,早在童年,我們的性格和與之緊密相連的命運,就已經基本確定了。
性格——父母性格的拷貝
我們知道了性格形成的時間——生命的頭5年,接著,我們想知道的就是,在這生命早期的5年中,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具體過程,是怎樣進行的。有些人一定會想,那些性格變態(tài)或扭曲的人,在童年一定經受過重大精神創(chuàng)傷或打擊,給這些人的記憶和性格中,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這種判斷,有一部分是對的,即情感體驗的記憶或烙印,就是一個人形成一定情感或思維習慣的基礎。一個人對于環(huán)境或周圍世界的看法,取決于環(huán)境對他們的影響和作用方式。
但是,某種性格的形成,往往不一定具有那么多戲劇性。它往往是一點一滴、不知不覺、潛移默化、日積月累地慢慢地形成。比如,一個易怒的人,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歡生氣,而是從小就與一個愛生氣、愛發(fā)脾氣的親人在一起生活,天天生活在生氣的環(huán)境里,天長日久,慢慢地,也就模仿或學會了生氣易怒的習慣。生命的頭5年,之所以對于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么重要,就是因為頭5年孩子對于雙親特別依賴、因而,也特別容易受影響。所以,孩子的性格基礎,是在生命的頭5年,由賦予孩子生命、其后又養(yǎng)育孩子的雙親,一手締造的。這種締造,是在與孩子長期共同生活的幾萬小時內、在孩子對于性格塑造最敏感的時期完成的。誰撫養(yǎng)孩子、誰和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,誰就是孩子性格的締造和決定者。
性格改變的惰性,來自改變者自身
出于自戀,人的性格一旦確立,就會恒定不變,自動發(fā)揮作用。人們就會本能地對其加以保護和肯定。因為再不完善的性格,也會被視為自己的一部分,也是一種性格,也是一種固定的適應環(huán)境的模式,有總比什么都沒有安全。大家一定要牢記,再糟糕的性格,也對人有某種好處。所以,人們會圍繞著從小形成的性格,建立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的人生哲學體系,并且,象保護生命一樣,堅定不移地保護自己的人格,無論那些人格在外人看起來,是多么的扭曲、低效。比如,多疑的人信奉的是“懷疑一切”;具有負罪感的人相信“因果報應”。
這種體系一旦建立,就會有相應的模式與之配套。比如,“肛欲期人格”,非常守時、守約,辦事循規(guī)蹈矩;“口欲型人格”貪得無厭、為所欲為。每個人都基于自己的人格體系和人生哲學,為自己相應人格的合理性,尋找很多理由。于是,我們就會發(fā)現,圍繞著一個人的人格大廈,還修筑了許多輔助設施,有“保安處”負責保衛(wèi)自己性格的存在、有“律師處”負責為自己的人格辯護,甚至還有食堂和動力車間,為自己的人格補充能量。
所以,如果一個人的人格被觸動或需要進行改變的話,是必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,必然與本能的自動性和恒定性相抵觸、必然會遇到本能的全面抵抗。因為人們對于改變性格的第一個反應,就是“遭到進攻,危險!”所以,阻力是強烈的,而且,是步步為營的。這種阻力的關鍵來源,就在于人本身抗拒改變的本能,和面對改變的不安全感。所以,我們應該記住,無論我們在理智上多么愿意改變自己,我們的潛意識,還是會本能地做出各種阻抗。人性,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,就是拒絕改變和革新的。
性格改變——錯過佳期的努力
除了我們內在的抵抗之外,人格難于改變的第二個原因在于:“錯過了人格改變的最佳期”。大家都知道,學習體操,是有一定年齡限制的,超過了一定年齡,韌帶的柔韌性差,就無法進行高難度的體操動作了,也就失去了練習體操的機會了;
同樣,人格也是在5歲之前最容易塑造,過了這個年齡段,因為很多情感的“神經反射弧“已經固定,改變起來,將難上加難。有些持有極端觀點的心理學家,甚至干脆斷言:“人的性格不可改變,那些所謂人格發(fā)生了變化的人,也是因為他的人格,原本就具備了可變性?!?/span>
根據以上兩點分析,我們可以推斷,“一個人的性格,從根本上是很難改變的,人們只能在一定范圍內,做出有限的調整”。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心理醫(yī)生,我比較認同這種觀點。
年齡和潛力是性格改變的資本
性格難改變,但不是不能改變。經過艱苦努力,還是可以發(fā)生積極變化的。性格的改變受以下因素制約:首先,是年齡制約。性格的可塑性,與年齡成反比例。年紀越大,越難改變。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,性格改變的年齡上限,大概在42-47歲。但是,這不是絕對的,極個別人在70余歲的時候,還可以做出一些性格調整。
性格改變的第二個制約因素是,最初的性格是否具備改變的潛力。衡量性格改變潛力的指標,有以下三方面:一、對于自己的性格缺陷,是否有批判和排斥力——即是否“自我失諧”;二、對于改變自己的性格,是否具有足夠的精神能量——即是否擁有足夠的“力必多”;三、對于性格改變的承受力——即是否具備一定強度的自我功能。
生活和時間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師
在年齡適宜、具備一定的改變潛力的情況下,性格的改變自然會發(fā)生。性格發(fā)生改變的核心機制,就是“在尋求改變的內在驅動力之下,通過環(huán)境刺激、或者生活經歷塑造人格。換句話說,性格的改變,是生活經歷塑造出來的,生活和時間,是性格的雕塑師。這還可以分為自然經歷、心理治療經歷、宗教體驗等幾方面。這里面,最重要的是自然生活經歷與體驗。最好的老師,就是生活經歷。生活經歷,還可以被分為日常體驗和超常體驗。
所謂超常體驗,就是強度超常的、接近人的忍受極限的體驗,比如頻死感或死亡體驗、極度冷熱、孤獨、饑餓、危險體驗等等。有一少部分人,就是在極度超常的生活體驗的刺激下,改變了人格、改變了生活態(tài)度、改變了人生觀。日常體驗,就是普通人每天的自然體驗。日常生活的體驗,對于性格的塑造效果,必須天長日久,才能發(fā)現。
其實,我們每個人的性格,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,發(fā)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。人的性格的變化,就是一個經歷和時間的函數。心理治療經歷和宗教體驗,只是人的性格改變的小插曲,是性格改變的催化劑。在理論上,一個科學的心理治療,應該能夠促進人的性格的改變。但是,無論心理治療還是宗教體驗,都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變的關鍵。最關鍵的,是人本身的改變潛力、改變欲望和改變能力。
“徹底改變人格”——徒勞無益
通過前面的討論,我們知道了性格改變的限度、性格改變的途徑?,F在,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所謂的“改變性格”,是要改變什么。也許有人會說,“我想把我的性格全部改變”,“我想洗腦”。其實,世界上沒有最好或最壞的性格,每種人格,都有其獨特的適應性。
沒有任何一種人格需要被徹底改變。我們想要改變的,只是矛盾、不適應、于己于人不利的那部分人格特征。我們不是要重建人格,我們是要修改、重新搭配和組合人格。只要一個人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,就足以證明,他人格中的大部分,是健康和適應的?!皬氐赘淖內烁瘛笔遣豢赡艿?,也是沒必要的。
改變性格的三大要點
改變的要點有三,首先是,在不能改變的情況下,暫時接受自己的性格缺陷。自責和自卑不會給自己帶來絲毫益處。況且,性格缺陷不是自己的錯,它是父母親的杰作,我們只是命運的承受者和改變著。
完全接受了自己之后,就是冷靜的分析自己性格的所長所短,盡可能揚長避短。
第三點就是學會等待和尋找機會,所謂等待,就是充分意識到,“改變是一個時間函數”,有時侯,聽其自然,就是最佳的改變方式。所謂機會包括超常的生活經歷、心理治療、等外界的幫助。機會總是出現在準備好了的人面前。
生活中沒有絕對好的人格,也沒有絕對的希望。無論喜歡與否,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,每種性格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適應性,也伴隨著與性格相應的希望和可能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賦予我們什么樣的性格,但是,我們可以選擇“在有限的人格限度內,尋找適合自己人格的希望,做自己能做的事情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