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好的關系,都會死于距離和三觀
更新于 2018-07-12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想起之前看過的美劇《破產(chǎn)姐妹》,Max和Caroline同甘共苦。
有一集Caroline決定搬出Max的公寓時,她向Max保證自己還會是Max永遠的好朋友,Max卻說:
分開后的第一周,我們可能還會擠出時間每周末一起喝一杯咖啡。
過了幾周你就有別的事情不來,我也有事情不來。
然后接下來的六十年我們都不會再見面。
距離太遠,有時候產(chǎn)生的不再是美,而是隔閡和疏遠。
-02-
很多朋友只是當時因為共同的環(huán)境、共同的愛好,共同的理想而在一起。
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,每個人都在變換不同的人生場景。
上學、上班、換工作,換住址,和曾經(jīng)的很多朋友都只能通過手機來聯(lián)系。
時間久了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每個人的經(jīng)歷都不一樣,也慢慢地找不到共同話題。
從最初的星標朋友、置頂聊天,到最后連贊都懶得點一個,社交軟件清楚地記錄了友情變淡的過程。
張愛玲年少時,有一位好友名叫炎櫻,兩人影形不離,親密無間。
炎櫻多次出現(xiàn)在張愛玲的筆下,她的文字中處處透露了,對炎櫻的認可。
后來,兩人先后到了美國,一開始來往密切,后來卻發(fā)生了變化。
兩人各忙各的,相處平淡,不怎么溝通。
因為生活鮮有交集,也不再愛聊從前的事情,于是漸行漸遠,不再來往,向背而去。
每個人的交際圈,都會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不斷擴大。
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會有人不停地進出,不是他退出你的生活,就是你選擇不再聯(lián)系他。
龍應臺說:
人生,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。
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,歡樂地前推后擠、相濡以沫。
一旦進入森林,草叢和荊棘擋路,情形就變了,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,尋找各人的方向。
-03-
除了距離之外,三觀的變化,也會讓人的關系變得疏遠。
前段時間,和一個時尚雜志的編輯聊天。
她前幾天采訪到了一個很欣賞的設計師,深夜寫完稿后激動不已,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跟朋友分享。
結果對方聽了后回復說:
就為了點加班費,也不至于熬夜工作到這么晚吧。
她聽后很難過:
努力工作的成就感,被優(yōu)秀的人打開的眼界,在朋友的眼里,只是為了加班費……
當兩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都已經(jīng)不再相同,閱歷和觀念,就會成為彼此友誼間的一道墻。
知乎上有個很熱門的話題:為什么你和好朋友漸行漸遠了?
底下的很多回答,都舉了自身的案例。
其實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認一點,有時候,你以為是別人刁難了自己,其實往往是你的成長跟不上別人的腳步。
你們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對手,沒有勢均力敵來維持雙方關系的動態(tài)平衡。
我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這樣的:交朋友,要不要“門當戶對”?
在過去“門當戶對”,大多指的是經(jīng)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相當。
而在今天這種網(wǎng)絡發(fā)達,人際交往成本低的時代,我們口中的“門戶”,可能指的就是三觀、精神高度等等。
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結交的朋友,可能看上去是自然而然成為朋友的。
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交友標準。
那些和我們合不來的,沒有共同話題,從而被我們“淘汰”掉的人,其實就是被我們心中的“門戶”拒之門外。
-05-
電影千與千尋中關于友情有一段話很著名的話:
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從起點駛向墳墓的列車,有的人和你坐幾站就會提前下車了,而你要做的就是和他們揮手告別。
若是遇到一起坐到了終點的人,那就是莫大的幸運。
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,請你一定要珍惜。